2009/10/12

台南

V說我這次回台南是去玩的。

想想似乎真的是這樣,朋友忙沒有約任何人吃東西聊天,多出了時間可以跑來跑去。

天黑了之後才去誠品安平店,在一個安靜的住宅/學校區裡,沒什麼店所以沒有店招,路燈不多,路上沒人沒車,房子都不過四、五層樓的,我們騎著摩托車在一片黑暗裡遠遠看見兩棟有打燈的住宅高樓,心想大約就是那裡了,誠品台南店也是在住宅大樓下。穿梭在很安靜感覺大家都在家裡享受下班後居家生活的巷弄間,心想這真的和台北燈火通明的晚上很不一樣,誠品會在這裡開一家書店也是一整個很奇異。或許是我真的太習慣台北了,或許台南人並不會覺得誠品開在這裡有什麼奇怪。

大樓一樓是波哥,但是和我認知中走年輕休閒路線的平價飲品輕食連鎖店完全不同,不用看菜單就知道是升級版的波哥,一整個穩重精緻而高級。開在誠品樓下果然是不一樣啊…

書店不大,只有一層,書藉雜誌童書文具全在一個空間,逛起來少累了很多。還是很大方的提供坐下閱讀的長板凳。哎…住這樓上的人應該很幸福。

來誠品的任務是幫老媽買本Vogue。她在一個多月前摔斷了腳指骨,沒法走路哪兒也去不了,極需閱讀。她在家裡每層樓放張附輪子的辦公椅,就這樣滑來滑去工作煮飯做家事生活,非常得意休養期間雖然行動極為不便卻能不麻煩別人仍保有行動自主力,還因為上下樓都要用手撐持減去了腰間贅肉而頗為高興。為了讓骨頭長好,醫生把腳整整包了六個星期,現在拆掉了整個腳掌腫得不像樣,一碰就痛。哎哎~看了頗為心疼,還好老媽應變自如,只要好好休養,很快就可以帶她出門喝咖啡了。

也是因為受了傷比較常吃便當,老媽多發現了許多好吃的店。一晚我們就見識到120元的便當,超級豐盛,配上老媽煮的香噴噴鱸魚湯。回台南果然好料吃不完呀。

才發現Inart離家裡很近,它開在南台戲院隔壁,沒有店招,要仔細看才發現兩扇木頭大門和透明的玻璃大窗透露出藝術的氣息。其實友愛街一帶原本就是風格多樣的文化混雜區,Inart以低調的姿態隱身其間,想來除了主持人杜姐的地緣關係,在熱鬧之地開闢一方可靜謐可聚會的空間,那感覺還蠻酷的。
畫廊打通了相連的三幢房子,全部刷成白牆,非常開闊,大空間留給展覽,轉角的小地方就佈置得很有巧思。二樓中間有個小吧檯,當天正在Inart展出的陳順築也在,他們搬了張大桌子就放在展場中吃起秋蟹來了,那種直率真誠的交流頗令人嚮往哪。
說到老房子,台南好看的老房子比台北多很多,一來因為不像台北那麼多人,必需一直蓋新大樓才能容納更多的活動,二來台南曾是台灣最重要的城市,那時候的蓋的房子都是當時頂尖的,到現在還是那麼好看、讓人喜愛,不只是老舊而已。真想也住在那麼一間有雕花窗檯的老房子啊~
然後去了地球咖啡。它搬家之後空間的使用更大器,一進門就是產品展示檯、吧檯和很多漂亮蛋糕的蛋糕櫃,進到另一個隔間和樓上才排桌子。那種寬敞,有點像逛慣在台北的新光三越再到台南新光三越西門店的那種感覺。來這裡當然要點咖啡了,咖啡定價一律140元,附一份自選糕點,而且熱飲還可以續杯一次,真的是太物超所值了,而且我們都正好愛喝熱咖啡,結果我們竟然到台南來約會耶~V讓我全權挑選兩份蛋糕,我挑了酒釀櫻桃和草莓派,現在好像沒有像以前那麼瘋狂地想吃 cheese cake了。人果然會改變,無論如何,都要越來越好。

2009/09/13

生活的態度

去了一趟花蓮,如願造訪了時光二手書店和慶修院,原本三天的行程因颱風來襲而縮短,有點混亂,卻玩得頗開心,同行的兩歲小娃兒雖然限制了一些玩樂行程,但她有趣的吱吱喳喳和各種狀況讓我們一路上都不無聊又好笑。

還在車站就和不認識的叔叔玩起來叔叔很努力地專心看書不理她


搭火車配零食


抵達花蓮火車站


東部給我很好的印象,一種和自然接近卻不失人文氣息的感覺。時光二手書店是一幢有前院的獨棟老木屋,獨棟歐!對於我這個在台北住了10年,快要被地狹人稠馴化的人來說,獨棟的木屋真是蠻奢侈的(花蓮人應該覺得沒什麼啦…)。 時光二手書店讓我一直想到生活態度這回事,它完整地呈現了一種少欲望多理想的簡單生活,為了尊重文字和愛物惜物,店主從無到有,依照自己的想望開起這家店,頗羨慕這樣單純的執著。在這幢有歷史的木屋內,有木製的書架和吧檯,樸實的木製桌椅和桌燈,整個氛圍是靜謐的,人在裡面自然地安靜下來,書店裡該做什 麼呢?當然就是閱讀一本書囉。身為一位旅客,我停留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在這裡會希望自己不是抱著參觀一個景點的心態逛逛即過。我試著讓自己忘記行程,慢慢地檢視架上的書,感受木製桌椅的溫潤,就像我有用不完的時間似的。


妹妹:阿姨~我的飲料好了嗎?

媽媽OS:手要抓好,不然伸出去弄破東西就慘了

賣二手書其實是很弔詭的,喜歡的書怎麼捨得賣?如果我要清書,一定是從比較沒那麼喜歡的書開始清,按照這樣的邏輯推論,會到二手書店的書不就是比較無趣的書 了嗎?話是沒錯啦,但是有邏輯的推論也只是推論而非現實。時光的書難免有不全的情況,所以需要有尋寶的心情,我發現幾本我也有的書,然後盯上一本Maraget Atwood 的小說,書況極好,140大洋很豪邁地付了錢把書抱走,目前正忍耐不去讀它,打算帶它去韓國出差。店裡有些看來很稀有的書,但我不是舊書專家所以也看不出來它們的價值。倒是看到一盒完整的紅樓夢撲克牌,才幾十塊錢,現在想起來還有點後悔沒有買下

我想像著店主人每天整理環境,整理舊書,照顧院裡的花草,等待訪客,製作客人點的飲料小點(他們的咖啡豆竟然是自己烘的,怎麼這麼有誠意啊),店關了去收書。工作的地方本身就很有品質,不過這份理想的工作大概收入有限,而且開這樣的店,總不會把擴店、開分店、變連鎖店、當大老闆賺大錢當作目標吧。啊~我只會在這裡羨慕別人卻沒有勇氣去做同樣的事。話說回來,我現在的工作也是理想性啊,天天與藝術品為伍,煮咖啡、聊藝術、關心藝術發展,少少的物質生活,其實我在台北,一樣在實踐自己的理想。這樣想,好多了。

現實是,如果要用心經營一個店,除了用心,也是會 增加開銷的。時光的草木整理得這麼漂亮需要巧手也要施肥,乖順的店狗們要吃飯。加力畫廊的陽台盆栽配合每檔展出調整,巧思必備,換盆植物也要費用。這些費 用或許不會太高,但是存在。看似渾然天成,其實都是一點一滴巧思與勞力累積而成。我們這樣遠來的訪客,能在這裡消磨一兩個小時,無疑是幸福的。


拜網友們分享旅行經驗之賜,我們才知道要去湘壽司吃生魚片蓋飯。依著地圖離市區越開越遠,在地址所在附近停了車,沒看見招牌,邊猜測該不會已經沒有這家店的存在了,一邊才見著擺在路旁地上的電招,真的是一家很親民的小店啊。


許多網友推薦的生魚片蓋飯當然要點來開開眼界,果然是滿滿的一碗,生魚片底下鋪上一層混合芥茉和蔥花的調味料,將生魚片和白飯的滋味結合得恰到好處。這種調味有台菜風格,說不定是老闆的發明歐~


接下來上桌的握壽司竟然淋了照燒醬!天哪我第一次看到這種吃法,這下我更堅信老闆一定有依他的意思改變了某些料理的既定模式。所以我們吃的是「花蓮當地素材的花蓮式日本料理」哪~

烤秋刀魚一份70元,端上來時竟然有兩尾,在台北100元大約只能吃一尾吧,花蓮果然是吃海鮮的好地方呢。


下午的行程到慶修院,是日治時期日本移民建造的神社。天空漂亮極了!
神社很迷你,但五臟俱全,仍然有日本神社一定會有的淨手處。寺內整理得非常整潔乾淨,感覺上像是附近居民可以經常來逛逛的庭園,宗教的意味仍然有,但總覺得這裡的神佛不擺架子,很容易親近,樹下還有農民市集呢~一整個純樸到不行。

慶修院的主神是不動明王,嗯,神社主體不敢冒犯,所以沒有拍照。庭園一側的庭子裡供奉著從日本88座寺院裡請來的88座佛像,許多人寫了許願牌供奉在這裡。


少了嚴肅的慶修院,反而讓人可以在裡面放鬆心情,真正地感受園內一草一木,聯帶地感染到平和寧靜呢。

2009/09/10

張愛玲

袁先從上海來電,說住的地方隔壁就是張愛玲的故居,現在一樓還開了家咖啡店。

「真的嗎真的嗎真的嗎真的嗎~~~~」是我那時唯一能說的,一整個太興奮了。

是的我記得張愛玲文字的魔力,現下心頭煩亂的時候,格外嚮往著那種可以一頭栽進去什麼事都不用管的故事。

下班後繞到家附近的小書店,看到張愛玲全集依舊穿著花布外衣,沒有像「小團圓」一樣戴著一顆想要冒充牡丹的紫色包心菜(哎呀祖師奶奶也不以什麼皇親國戚自居,筆下盡是些塵世中男女,也用不上牡丹啦~),心裡放心多了。翻了兩三本,想起之前的那些書不知何時才會回來,說不定就此留在海洋的另一頭了。想想帶上傾城之戀,先從短篇開始吧。

張愛玲的文字很妙,有太多的耐人尋味和想像空間,記憶中那些很長很曲折人心的故事,不少拍過電影的,其實都是短篇啊。

2009/08/17

臨時口譯員

為了準備去參加在韓國首爾的Asia Top Gallery Hotel Art Fair 09,整天在為參展藝術家和作品寫英文介紹,因為時間緊迫選擇直接用英文寫而不是先寫好中文再翻英文。做過翻譯的應該都知道,想維持特定氛圍將內容由一種語文轉換到另一種,常常等於要打散一大段,消化後再用另一種語言的思維模式寫出來,尤其是這種要引人有閱讀欲望的文字,絕對不能像操作手冊一樣把事實翻出來就好了。所以,還是直接用英文去思考比較快吧。

寫畢好玩的事情來了,認真的藝術家要了解我都寫了些什麼,有沒有把他的原意好好表達,於是我盯著NB瑩幕上的英文稿,用中文唸給他聽。就像中文翻成英文不是直譯那麼簡單一樣,英文翻中文直接唸出來非常的好笑,講話速度變得很慢,即使這樣還是說得七零八落:「觀者被引領進一個充滿自然美的境界,同時感受到陽光與時間的移動」…真是超沒吸引力的不知所云。哎哎哎…人家口譯也是要受過很多的訓練 的,我這種臨時上陣的果然很不行,即使翻的明明是自己寫的文章。是說,為了幫我的大腦爭取多一點語言轉換的時間,說話竟然字正腔圓起來,自己聽了真不習慣,私下以為,多來個幾次,說不定我的口條會變好歐,呵呵呵~

忙歸忙,心裡著實記掛著南台灣的災情。當幾百公里之外有這麼多人面對的是家破人亡失去家園的傷痛,而我在台北的生活繼續前進、繼續忙碌,竟然還要出國說。一方面很感激災難沒有降臨到我頭上,心裡其實相當的不安。一直安慰自己,既然使不上什麼力,那麼,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為這座島嶼儲存繼續前進的能量,也算是盡一份(非常、非常微小的)心力了。我們一起加油吧!

2009/08/03

有個性的畫作-林壽宇「封/啟」

在家畫廊的「封/啟」開幕現場,林壽宇老師一整個英姿煥發,精神奕奕。他待人是真實的,和很多人並不熟稔,因此也不是那麼容易親近,但是我忍不住為了一個我認為只有藝術家才真正能回答的疑問提起勇氣去問他,也得到答案。我想,少了客套而有真正意義(例如解決我心中疑惑)的對話對我還是比較容易。他的年紀比在場所有人都要長些,我總好奇著他面對這麼一堆慕名而來、頗為漠生的年輕人,會是什麼心情。

藍調1958,172x172 cm,老爹收藏

一直在說林壽宇和Frank Stella, Kazimir Malevich, Piet Mondrian的關係,是的,他們都將藝術抽離具像的描繪,回到單純的造形與色彩的純粹探索。然而我看著林壽宇1958的作品
藍調》, 卻想到了十九世紀德國畫家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Monk by the Sea (1809/10),那獨立於岸邊的僧侶,面對的不就是廣大、空渺、未知的神秘大海,他面對的是風景,但風景裡有種人們賦予的崇高(sublime)浪漫 美感。

Caspar David Friedrich, The Monk by the Sea, 1809/10, 110X172 cm, Berlin Nationalgalerie


視線拉回林壽宇的的白色系列,
藍調》給我的風景意象揮之不去,我發現很難將他的作品純粹地視為長方形、白線條的變幻組合。許多白色系列的作品為水平構成。水平、地平線,然後有了風景的想像。因為極為節制、極為理性的幾何構成,林壽宇的作品具有理性、抽象、且極簡的作品,但是看進去了,卻有一種面對天地蒼茫的遼闊意境,在理性形式的底下,其實蘊涵了深沉的浪漫詩意,其實,和Suprematism或Minimalism追求純粹客觀、非象徵性的作品是不一樣的,林壽宇的「極簡」白色系列呈現的不是澎派熱情,卻是一種成熟、冷靜卻深沉的情感。在極簡的幾何構圖表面之下,林壽宇的作品底層其實更接近Friedrich 和 Mark Rothko,在空間的安排中呈現自然的想像,並賦予詩意的美感。

GWYNFRYN,1974,127x127cm,老爹收藏

2009/07/24

夏日烤肉記

同學住在新店山上,景色超好,前可俯視新店市區,後有綠油油的山景。白天對窗讀書、打掃、想事情或做任何時,心情自然開闊。夜晚站在窗前看萬家燈火,應該會有一種遠離繁雜俗世的超然吧。

同學的先生超愛烤肉,連這炎炎暑假期間也不放過歐。

從Costco買來的大片漢堡肉烤得香噴噴的,和萵苣、蕃茄、洋蔥一起做成超大漢堡,連我這種一不愛速食二不愛烤肉的人看了都食指大動,超好吃的。

阿果和姐姐

2009/07/20

看展-「新」的傳統:亞洲當代藝術的新面向

期待這場展出好一陣子了,在伊通公園邊的一個畫廊展出,策展人以新媒體藝術為主軸,一口氣介紹了來自於亞洲不同地區的好幾位藝術家。趁著印象深刻,趕緊紀錄一下。

土耳其藝術家Ansen Atilla的攝影作品層次感很豐富,他以繪畫的觀念處理影像,因此作品都是單件,呼應繪畫不可複製的唯一性。
Atilla展出兩件黑白作品:《無法追蹤》(Untraceable)和《靶眼》(Bullseye),皆有濃厚的敘事性。《無法追蹤》頗具科幻趣味,追蹤人員出動各種科學設備,追蹤蝸牛這種行動遲緩、溫和到微不足道的小動物,一整個荒謬到好笑,我簡直可以幫蝸牛配上os:我只是普通老百姓,沒槍沒大砲,需要這麼大費周章來監視我嗎?

可是
《靶眼》呢?我看了老半天只看到支節,有小鳥停留的鐵絲網圍牆倒影,好不容易策展人Andre好像有點空閒了,馬上跑去找他,簡短打個招呼劈頭就說我看不懂這個,好心的Andre馬上來解說,原來是兩個大漢押著個人往鐵幕裡送,而鐵絲網圍牆的影子上看得到監視攝影機,一副警備森嚴,好像一進去就出不來的緊張感,與停歇在鐵絲網上自由的小鳥兩相對照,還真得蠻悲慘。Andre這一點破,我的眼睛就離不開這件作品了,原來我看不透的是奇特的俯角(真是太沒有慧根了…)。那層次厚實的影像,張力十足,難以違逆,虛與實之間隱含的象徵意義,真的會讓人被緊緊吸住,反覆觀看,試圖理清心裡揚起的衝擊。當生活週圍的各種事物都在不斷進步,人為暴力所帶來的痛苦,似手仍無法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

陶艾民
女人經,將中國婦女使用的洗衣板製成書簡。很奇妙的作品,那些洗衣板厚實沉重,因著長年使用磨損而老舊,彷彿感受得到在搓揉搗洗間耗盡的青春,卷頭的文字述 說著創作者的心境,也強化這件作品作為一部經書的特質,其實就算不看這些文字,那些被裝成書簡的洗衣板說明性就夠強了。這件作品擺放在展場的中央,大概有 一半是被捲起來的,我在心中想像在美術館的展廳裡,將這件作品更為展開,相信它散發的張力是足以撐起美術館空間的。

吳季璁利用投影技術,將鐵絲網轉換為山景,隨著焦距變化呈現不同的山貌,非常有趣。而
印尼藝術家庫斯偉達納托的新作《長征爪哇》可能是整場最複雜的作品了,結合了爪哇皇家軍隊的整套行頭,融入兩件錄像作品,配合擊鼓的音效,聲勢浩大。不過,軍人本身是缺席的,這似乎是要促使我們思考,在充滿象徵意義、承載歷史傳統的蘩複形式之下,什麼才是真正的本質呢?

展覽在:夏可喜當代藝術(台北市伊通街33號1樓
展期至2009/8/23

2009/07/15

百藝喬遷「生生不息-藝響聯展」

這部落格的內容常常不是即時的,生活中的感想紀錄,不太給自己壓力。不過這篇就透露了我更新遲緩的程度,百藝喬遷開幕好一陣子了,這中間又發生了一些事情,現在才整理出來,實在是過時了。


百藝畫廊的新家隱身在長安東路和市民大道間的巷子裡,是一幢有歷史感的老房子,房子老歸老,單純的 白牆和窗戶,很有簡潔的當代感,配上優雅的遮陽棚一整個很有氣質,不炫麗不花俏的優雅,極適合作為推展藝術的空間。屋內一、二樓是畫廊空間,一樓部分挑 高,使得二樓有個室內露台,非常別緻。而乾淨的白牆和建築物原本的隔間,很適合裝置藝術或新媒體藝術的展示。

因為參展藝術家之一姚謙的流行音樂背景,吸引了不少媒體來報導,也有不少音樂人前來祝賀,例如潘越雲和哈林都到場了。潘小姐真的很美麗,在擁擠的人潮中仍然 散發著耀眼的明星光采。哈林一整個親和度超高,蠻難和他「德高望眾」資深音樂人的身份聯想在一起,他活力四射地來來去去,讓現場的氣氛更加歡樂了。

一件林俊廷展「花顏」系列的影像作品展示在挑高的畫廊入口處。從一樓往上延伸到二樓的液晶螢幕裡,連著花莖的花一支一支往上飄移,其間有蝴蝶翩翩穿梭飛舞,隨著往上飄移的花朵,越飛越高、 越飛越高,越過螢幕的上緣仍然在人們的意像中不斷往上昇,感覺像是要飄到視線無法企及的高度,同時從那高處飄落的花瓣和蝶翅,以一種緩慢而輕柔的姿態,揭 示死亡的存在。看著看著,就像置身於一深谷中,而眼前是高聳入雲的山壁,忽然想起金庸小說裡被高山包圍的遺世之地,像是困住小龍女的絕情谷,如仙境般美好 的地方,因陡峭的山壁阻隔外界紛擾而清幽,也因而無法翻越離開而孤獨。頗有一種坐看花開花落的超然詩意。

說起詩意,韓國藝術家李二男的作品也夠詩意、夠細微了。真要比較的話,林俊廷「花顏」系列則較為寬廣、大器。

2009/07/02

破碎.卻依然美麗

灰藍、紅棕的深邃空間裡,映現出一尊尊玩偶,在日光的照射下,美麗與殘破無所遁形,尷尬的處境,恰似我們現實生活中時常要面對的境地。陳穎的畫作具有一種神秘而荒涼的詩意美感,他投注大量的心思於刻劃無血肉的玩偶,卻深刻地挑起人們內心的刺痛與憐惜。


說來也算波折,進入四川美術學院之前,陳穎在成都機車車輛廠修了七、八年的火車,沾滿機油的雙手,同時也畫出一張張的插圖和設計稿。他血液裡愛創作的因子來自於擔任國小美術老師的父親,而父親卻因為吃足了生活困頓的苦頭,不願意下一代重蹈覆轍,堅決反對陳穎走上創作之路。陳穎為了能繼續畫畫而報考四川美院,錄取之後還得瞞著老父就學,不敢讓他知道自己放棄穩當的工廠職位跑去畫油畫。所幸有這份體悟和堅持,陳穎天性中的藝術特質,遂得以在四川美院豐厚藝術傳統的滋養中茁壯。

或許是因為「天高皇帝遠」,有較大的思考與創作空間,四川美院的藝術家每每率先引領中國藝術的發展風潮。1980年前後,以高小華、羅中立、何多苓為代表的「傷痕美術」,充滿批判和自省意識,他們的創作因反思文革與關懷鄉土而帶有濃厚的傷感情緒,率先掙脫了過往中國美術為政治服務的枷鎖。之後,以張曉剛、葉永青、周春芽為首的藝術家,進一步脫離西南地域文化的範疇,將焦點由鄉土關懷轉而關注自身的文化經驗與內心情感,他們的創作提出了全球化脈絡下的「中國經驗」,進而將中國當代藝術提昇至具有國際能見度的更高視野。

陳穎喜歡老東西,老東西裡封存的記憶與故事令他著迷。當這幾年周遭的藝術創作者紛紛前往沿海城市,趕赴中國藝術躍起的輝煌年代,陳穎選擇留在重慶這相對寧靜的城市,琢磨他的人生、澆灌他的繪畫。陳穎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混合了驚訝與悲傷。在沉靜的孤獨中,身穿華美衣袍的洋娃娃身陷油漆桶,或被燈管纏繞,她們凝望眼前的困境,卻無力掙脫。而原本該展示最新流行服飾的人偶,遭到棄置之後,只能赤裸裸地曝露她的脆弱、傷痕與不完美,那殘酷透過極細膩的寫實手法呈現,如此真切,讓人不由得心驚。要等到越過這層最初的驚駭之後,畫中關於生命的細緻與頑強、關於生存的華麗與哀愁等種種表述,才逐漸浮現,在悲涼中透露一絲絲溫柔。


無論是展示服裝的人偶或是洋娃娃,她們白晰的皮膚、細緻的五官、豐盈的金色捲髮,都代表著人們夢想中完美人體的典型。這典型無疑來自於西方世界,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伴隨著自由經濟與消費文明,來到摩天大樓與古舊老屋共存的重慶山城。她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很快地被上陳舊的色彩,成為快速消費下的廢棄物。出自於一種念舊的情懷和憐惜,陳穎在這些玩偶中看見了自己,看見了受現實操控的無奈。父親的保守和諸多限制,曾讓陳穎覺得他就像父親的玩偶,苦於無法自主。時空變遷讓受人珍愛的洋娃娃變成廢棄物,時代的推移則造成兩代人之間的隔閡。若將視野拉大,父親何嘗不也是社會體制操控下的玩偶呢?

透過這些玩偶,陳穎呈現了困境中的掙扎,然而這掙扎顯得如此無力,暗示著整個大環境的制約相對上還是非常強勢的,甚至無法抵抗,個體一旦陷入困境往往進退不得,無助感昭然若揭。然而在這寂靜的哀愁中,玩偶雖然因歲月的磨損而不復完美,依然在一片文明廢墟式的荒涼中兀自閃耀,她們或是互相依偎,或是孤獨地擁抱自己,雖然脆弱,仍以一種驕傲的姿態承受生命中的種種磨難。


玩偶是精緻的工業產物,隨著時間流逝而失去往日光彩,圍繞在她們身邊的金屬盤、玻璃缸、塑膠、油漆等等,也都是冰冷的人工物件。日光,是唯一來自於大自然的元素。如此構成一個被文明殘骸包圍的超現實世界,玩偶孤獨自處,或互相依偎,僵硬的肢體使得擁抱顯得吃力,渴望貼近卻又對彼此之間的疏離無能為力。而照射在玩偶身上的日光,如此璀璨溫暖,卻已在這當下悄然移動,那無法挽留的轉瞬即逝,映照於不再完整、被拋棄的玩偶身上,不免勾起對逝去美好的懷念情感。洋娃娃這時髦玩意兒不曾出現在陳穎物質匱乏的童年,如今這麼隨意地被拋棄,也讓陳穎深刻感受到都會化為整個社會帶來的劇烈質變。當下人們對商品的過度需求與快速地喜新厭舊,與過往步調緩慢而惜物的生活形態形成強烈反差。作為這社會的一份子,陳穎隨著時代的洪流不斷往前走,同時以一種浪漫詩意的情懷,記憶那不可復得的過往。


陳穎的創作為冰冷的工業產物注入人性溫度,呈現都會性的人格特質。身處於快速變遷中的中國城市,在極短的時間內經歷巨大社會變化,使得他對生存的意義與狀態有著特別深刻的體驗。除了細膩的寫實手法,陳穎在圖像的處理上也承繼了四川繪畫人文關懷的傳統,從群體文化和切身體驗中提煉個人情感,而其中的情感又呼應了當下的文化現象。我們從陳穎偏重於內心敍事的作品中感受到潛在的「傷痕」意識,只是這「傷痕」已不像中國1980年代「傷痕美術」一樣源自文革,而是來自於現代化都市中價值觀的急速改變和疏離感,在不斷的失落與調適中,以藝術創作言說和思考當下的社會現象及文化議題。

原文刊載於「典藏今藝術」2009年7月號

2009/04/26

自覺的叛逆



成長於男丁眾多的家族,林家弘被期許著要成為堅強無懼的男子漢,當然,更要依循著好好讀書,從事令人欣羨行業的道路,邁向圓滿人生。而「成為藝術家」從來不是受到認可的人生選項。林家弘為了堅持走自己的路吃足苦頭,嚮往著女孩子不必背負巨大的期望,在事業的選擇上反而更有彈性,在情感表現上也不若男性般地受到諸多桎梏。林家弘以女性形象作為情感投射的對象,率真地表現人生道路上的迷惘、無奈、任性與執著,在洞悉世界後,有自覺地選擇面對人生的姿態。

「私領域」系列裡的女孩們睜著漂亮大眼,心緒好像飄到別的地方,仔細一看,她們都戴上耳機,聽著我們聽不到的內容。七年級生在長輩的呵護下成長,物質環境好,給予大眾的普遍觀感是重視外表與享樂的年輕男女,但是抗壓性低、受挫性低、穩定度低,個個是外表鮮麗卻一壓即爛的漂亮草莓。然而這一代並不如大家想像的無憂無慮,當所有事情都被安排妥當,自我意識只好透過特立獨行的打扮和行事風格來彰顯,與上一代期望背道而馳的作風,在外人眼中成為無知的叛逆行徑,實則有他們自成一格的思考邏輯。林家弘以我行我素的女孩們詮釋年輕人的堅持,耳機播放內容的不可知直指外界不了解的內心世界。我們會好奇,女孩們聽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內容?可能是流行音樂,可能是有聲書,可能是語文教學CD,也可能她什麼都沒有聽,只是想隔絕外界干擾,擁有一點只屬於自己的個人空間。


這一代的孩子,在長輩的殷殷期盼下,唸好書是唯一的目標。在求學的每一階段汲汲營營,無非是為了求取好成績以獲取師長與同儕間的認同,這種現今社會中典型的成長過程,成為林家弘「學生系列」組畫所關注的議題。傻傻的小學生或許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然而穿著高跟鞋的腳丫,走著大人期許的道路,玩遊戲該有的歡欣鼓舞頓時消失殆盡。長大一些,稚嫩的身軀背負著沉重的課業,顯得有些吃力。穿著名校制服的高中女生,無論是有意或無心,一旦偏離了主流的康莊大道,就可能會遭遇預料不到的意外。經過十餘年的努力,終於完成大學學業的那一刻,面臨的卻是更嚴峻的社會考驗,學業的成就,是否能夠保證在真實社會中的一帆風順?



同樣善於透過眼神傳達內心的情感思緒,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畫中的兒童以弱小的姿態對抗傳統與權威,眼神透露超齡的獨立思考力,一副對這個世界很不滿意、我行我素的態度,也是敘述著有自覺但不被外界了解的個人心智。相對於奈良美智回溯童年經驗,以兒童的純真對抗成人世界的陳腔濫調,林家弘的作品除了對現今社會中個人成長經歷的反省爬梳之外,也往前延伸到未來的人生思考,以青少年及成人階段的女性作為投射對象,詮釋時下男女面臨的種種人生選擇,從求學、婚姻、未來,到外界與自我的距離,如此的切身,是林家弘尋求自我定位的提問,也是社會群體的共同課題。

奈良美智, Yr. Childhood, 1995, acrylic on cotton canv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