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0

伊通公園之小甜心

伊通公園正歡度二十周年,邀請過去和伊通公園有淵緣 的藝術家一起做個周年展,叫「小甜心」,太可愛了吧! 東西都小小的,卻件件精彩。果然,有過歷鍊的藝術家來做這種小尺寸的創作,看得出成熟度,東西雖然 小,也不是一般人做得出來的啦。而且東西小,感覺就好像自己也買得起一樣,真好(白日夢中…),特別喜歡一組沙岩還是頁岩做的小雕塑,圓潤的造形,也很適 合用來當巧克力外形歐。

2008/12/03

當代館「小.碎.花.不-亂變新世代」

難得星期六沒有什麼非去不可的行程,跑到久違的台北當代藝術館看跨年度大展「小.碎.花.不-亂變新世代」。有些許驚喜,有些許不解,不過展覽標榜著「年輕藝術家」、「新世代」,好像就什麼都可以接受了。就一個跨領域的邀請展來說,「小碎花不」參展作者真的有跨到很多領 域,據說共有二十幾人/組作者參展,人名太多我也記不全,看作品比較有趣囉。


第一個展間是可樂王的作品,他佈罝了一個他的工作室,牆上貼滿了他的畫作。無論是畫風或是佈置工作室這件事,都讓我一直想到奈良美智。李小鏡、紅膠囊和吳耿禎的作品都很成熟,不過對我來說不算新鮮,至少在九月的台北藝博就看了好幾次,跳過不談。張嘉穎的畫也不漠生,奇幻怪異,好像在訴說什麼故事,大概是我 不夠瞭解,怎麼都看不出來他想說什麼啊…



身兼策展人與展出藝術家的顏忠賢,在開闊的空間中展出「網咖打怪」。透明PVC塑膠軟管綑札而成的巨形怪物,自天空降臨,壟罩在數十台筆電之上,黑暗中反射瑩瑩閃光,果然很有網咖中迷漫不真實的情緒氛圍,不過筆電上展示的是這次參展藝術家的部落格,不是什麼打怪遊戲就是了。

正好碰上「調教房」在拍相片,兩名穿著白色婚紗的女生在籠子裡擺姿勢,她們頸子上有皮圈,腳蹬長筒靴,反逆又色情,在色彩斑斕的展場裡充滿了性暗示。大膽而衝擊力很強作品,不過怎麼有一種褪色悲涼的感覺,特別是那兩名婚紗女孩,盛裝打扮且興高采烈,看著卻覺得空虛。

有個樹和書的展,樹可以變成書,書不能變回樹,而書裡的文字餵養著人類的心靈,東西做得很漂亮。我一向就喜歡好看的東西,藝術嘛…不管傳達的是什麼樣的想法,好看總能加很多分。像這棵樹和這些書,不就構成了一個漂亮的視覺?很喜歡很喜歡~周邊也是成堆的書,看了心情大好,裡面不乏我自己也有的書,我必需承認我對那些書本身的興趣頗大,以至於不敢停留太久以免自己真的站在那裡讀起人家藝術創作的道具來…

同樣也帶有文學氣的「現代時」,想法很好玩,讓作詩變得不那麼困難,隨便抓張報紙,劃掉劃掉劃掉!或許也要動點腦筋,簡易又容易有成就感,算是現代社會裡的一種速食/現成物創作吧。

王仲堃用騎馬機和錄影聲音裝置的作品邀請觀者用力大喊,非常有趣。是的,事情很直接了當,他就是要觀者放開大喊,就算這是個藝術館又何防。現代人易受壓抑的情緒早已不是新鮮話題,卻還是有很多人陷在裡面出不來,老實說我就是其中之一,真的沒有勇氣去玩那個遊戲(汗)…

老實說我也有迷惑的時候,像是一走進展示間迎面而來充滿東洋風的卡漫作品,不禁讓我著急起來。問題不在卡漫風,卡漫也能耐人尋味,問題在於作品完全陷在日式風格與思維裡,這樣我倒不如去看更為原汁原味的日本作品。我想年輕世代多少都有受到日本風的影響,畢竟日式文化就在我們的生活裡,只要是能從這些元素中 發展出新的東西,也不至於令人擔憂。倒是二樓走道上的毛線作品(我很想放相片,可是相片拍糊了…)讓人想起Louise Bourgeois,嗯,來點法國風平衡一下也不錯囉。

整體來說是非常有趣的展,驚喜不少,可是我竟然想不起來哪個是桂綸鎂的作品…更慘的是,我原本是慕鄭慧華的名來的,結果看得太開心完全把這件事拋諸腦後,沒有認真去看每件創作的作者,離開後才想起來,啊…誰能告訴我哪件是鄭慧華的作品呢?

2008/11/13

以光構築的世界-關於黃敏俊的新作

今年對黃敏俊而言無疑是豐收的一年,在其色彩理論幾近成熟之際,似乎諸多想法也同時發酵,併發出風格多樣的作品。對黃敏俊而言,真理就在大自然裡,直接面對大自然寫生才能發掘最原初、最真實的世界。過去偉大的藝術家們從大自然中學習,引領藝術不斷地進展,他只不過是接下這個棒子,繼續師法大自然,將繪畫往真理再帶近一步,透過藝術更真實地呈現這世界的生命力。今年初秋於臺北藝術博覽會發表的「功夫系列」與「權勢系列」,展現與以往作品大異其趣的風格,更為聚焦的主題與強烈的圖像,均顯現黃敏俊建立個人圖像語彙的企圖心。十二月的新作展中,題材又回歸到風景、人物與靜物等幾個大項,藝術家表示,在長年研究光線獲得豐沛的成果之後,他必需藉由描繪日常生活景象來檢驗這套理論,證明以光的角度切入繪畫色彩的安排,更能掌握光的能量,進而彰顯源自於光的生命力。


從一次一次的觀察與試驗中,黃敏俊特別注意到大自然的色彩會隨著光線而改變,因此,要在畫面上表現光線,色彩是極重要的關鍵。最近一次對繪畫色彩帶來重大突破應屬印象派的畫家們,他們將不同色彩的顏料直接並置在畫布上,讓這些相鄰的色彩透過視覺融合,呈現光影與色彩的層次變化。他們關注色彩在物體之間反射所產生的變化,並且認為有光的地方不會有真正的黑暗,於是不再使用黑色顏料。印象派在色彩上的突破虜獲了世人的眼光,也深深影響了後世的畫家,但是自他們之後,就少有藝術家進一步研究光色的問題,繪畫中的色彩理論也就停留在印象派的理論之中。

以往繪畫的調色理論是從色料混合的角度出發,顏料或染料中的紅、黃、藍為三原色,各種色相都可以利用這三種色料互相混合而成,混合得越多明度越低,因此也稱為「減法混合」。色料來自於物質的物理特性,然而我們雙眼所見的卻是光色。於是,同一件物品在不同的光線下會顯現出不同的顏色,甚至距離的遠近,或空氣中不同的物質,都能改變我們看見的色彩。黃敏俊據此提出,以光色原理安排繪畫中的色彩,將比從顏料的角度調合色彩要來得更接近自然光,而研究光色最好的例子,即是自然界中由陽光折射而成的彩虹。

長期觀察彩虹使黃敏俊領悟到,彩紅中最明亮的橘紅、黃、及翠綠三色是光的主色,以這三色作畫,成就了他耀眼而富含生命律動的風格。也是從長期的戶外寫生中,黃敏俊重新為藍色定位。他認為大自然中的藍色具有暗色、後退的特質於是,當天色變暗,原本在白天時呈現明亮色彩的物體都會染上一層藍色調,這是由於光線已經處於衰減的狀態。然而從礦物提煉出來的藍色顏料卻是亮麗、前進的,與大自然中的藍色有完全不同的特質,並不符合黃敏俊的需求。他改由翠綠加上些許的紅色,並以白色調整亮度,如此調合而成的藍色具有後退的特質及豐富的層次感,更為接近大自然中的藍色,而這也成為黃敏俊2007年以來的繪畫特色。


以上述的色彩系統為主軸,黃敏俊從不同角度呈現生活中的各種面貌。透過雨中的街景,黃敏俊描寫台北城的匆忙與寂寞。工作一天後,人們在雨中趕路回家,風雨指涉現實生活裡的艱困難行,而即將到達的家,又是多麼溫暖乾爽的避風港。雨中流動的色彩形成一股騷動,似乎暗示著疲憊落寞的身形裡,禁錮的是狂野的夢想,或許有一天將被實現,也或許將在忙碌中漸漸被遺忘。對照之下,黃敏俊筆下的鄉間景色就令人心情為之開闊,以綠荷、古厝鋪陳出自然與人文的協奏曲,飛躍的筆觸與無限延伸的空間,恰如其分地展現臺灣鄉間的清麗美好。


另一組以杭州清河坊為場景的作品,以細緻筆觸述說的是古今時光的流轉。杭州為南宋京城,而清河坊為當時最繁華的地段。數百年來,這一帶商鋪林立,酒樓茶肆鱗次櫛比,買賣絡繹不絕。清河坊興於宋盛於清,現存古建築大多建於鼎盛時期的明末清初,歷經朝代更迭,許多百年老店仍集中在此,成為今日少數存留較完整的舊街區,處處顯現舊時風華。黃敏俊畫中看似數百年未曾改變的街坊,兩旁盡是古樓、牌坊,而街上往來的行人打扮入時,古今並存,別有一番時空交錯的趣味。走進街旁的茶樓,古色古香的木製桌椅,陽光透過窗櫺灑落一室,時間似乎靜止於這寧靜的午后。滿桌的果物蜜餞以粗陶裝盛,樸實卻散發出誘人的光澤,引人食指大動,一旁卻突兀地出現了罐裝水,一瓶由現代石化工業生產的保特瓶,裝著或許是來自於千里之外的水源,透過交通與商業網絡被帶到這間古樸小吃店的木桌上古今對映,濃縮了杭州古城當下的現況。


數件大型花卉也是這次展出的焦點之一。黃敏俊的花卉是西式的瓶花和捧花,豐盛熱鬧的一大束,有別於中式花卉的疏落有致,與巴洛克時期法蘭德斯畫派的花卉遙相呼應,表現自然界與人為世界並存的豐沛形式美。在極端華麗豐饒的表相之下,暗示世間繁華之虛幻,在豐美之外,別有一種冷眼看世事,高貴而感傷的氛圍。而黃敏俊鮮活的用色和快速的筆法,以及受到水墨啟發的留白手法,簡潔的構圖,留下了屬於極具當代特質與個人風格的印記。

透過廣泛的題材,黃敏俊反覆驗證他以光為基礎而建構的色彩理論,足見黃敏俊在具像繪畫的範疇中奠定其色彩理論的雄心。這次展出的寫實性繪畫也為其獨特的色彩理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展現此理論應用於寫實繪畫的可行性與具體成效,為黃敏俊將來繪畫形式上的改變留下穩固的基礎。

本文原刊於2008年典藏今藝術12月號

2008/10/21

情人節禮物

已經是農曆七月底了,不過我看著V一會兒之後還是說:「我有沒有七夕禮物?」V看看我:「你想要什麼?」「誠品禮券」。過了兩天拿來一張鈔票:「請人節禮物」

我已經省去他挑書的麻煩跟他要禮券了,他自己又簡化成鈔票…

所以我開開心心在誠品小說節小說打折期間,從網路書局訂了四本書。前天讀完「優雅的刺蝟」,心想正好空個幾天沉澱一下這本好書的內容,過幾天新買的書送到 就可以再接下去看了。結果隔天書就到了,兩本英文小說,一本中譯小說和一本中法雙語圖文書,圖文書歐^^
然後,隨機出貨的幾件贈品中,竟然得到了我最想要的奶油獅,真可愛~一整個開心。

2008/10/08

公車站牌閱讀記2-刺蝟的優雅

「刺蝟的優雅」是本法國小說,當然我讀的是中譯本,希望有一天我能看得懂法文本…。它其實是由兩個 人的日記穿插組成一個故事,雖說是小說,故事情節的節奏很是緩慢,倒是比較像一位老女人和一個小女孩絮絮叨叨的生活思想記事,讀起來有點散文的味道。重點是兩位住角都是有想法的人(或著說是作者很有想法),所以常常蹦出一些妙語,很酷又會引人發笑的妙語。另一方面,這些日記又這麼貼近生活,即使是生活在離巴黎這麼遙遠的我,也能在 裡面找到熟悉的電影、不太熟的漫畫,和一些至少認識的人名、書本。於是,即使裡頭有很多我聽過但不熟的學說或是聽過但沒讀過的書,還有不認得的人名、地名、糕點名,也不會讀得太無力而索然無味,在某些時候,還會覺的我是不是該去把躺在書架上好幾年卻沒看的戰爭與和平找出來讀。有時在公車上看到很妙的句子會忍不住無聲地笑起來,這是之前讀也是很令人著迷的The Thirteenth Tale 很少發生的。

要不是親身去過巴黎,我大概也想像不出故事發生的那幢高級公寓是什麼樣子。那幢公寓有七、八層,坪數很大,裡頭不只住著有錢的商人,還住著大官,但是它絕 不會是帝寶那樣的毫宅,它的外表必是有著歷史痕跡的老建築,石材建造,漂亮的窗檯之間有石柱和雕刻裝點,可能是巴洛克或洛可可風格,而且在整棟統一的風格 之下,每一層樓的雕飾可能有些許的變化。進入裡面,我想既然是高級公寓,這裡很可能有一座大而堅固的石製樓梯,一旁的電梯受制於老房子當初的設計,還是保持著過往的窄小,於是只要還能運作,也沒有太大的理由去更新了,當然大廳一旁就是故事主角之一所住的門房,裡頭不時傳來模糊的電視聲。是的,是老房子,那 種構成巴黎市區美麗街景的漂亮老房子,外表是過去的樣貌,可是裡面確是相當現代舒適,這是當然的囉~因為住戶都是有錢有名望的人啊,他們是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思翻修裡面的。想像到此也就差不多了,我自己也沒進過這樣的公寓,希望將來有機會囉~

巴黎的公寓,或許有點像書中的葛內樂街七號

不過這本書也讓呈現一個像我這種短期旅行者不會發現的面向,那就是巴黎人的階級觀念,那些頂層人士的高傲,似乎是很令人不悅啊…另一方面,這種階級的界線是可能因為才能或智慧被打破的,就像一個不是上流社會出身的人合該被看不起,然而一旦他顯出一些比別人好的特質,那些原本看不起他的人會驚訝地令眼相待,有些還會惱羞成怒吧…這麼低賤的人,怎麼可能擁有這種好東西!他只是個工人,怎麼可能懂得莫扎特!之類的,還真有趣。我們的社會應該也存在這種人吧,但是就像書中的巴黎一樣,還是會有很好的人存在著,然後,也許是命運,但我更願意相信是個人的作為,會把類似的人聚在一塊兒,當他們相遇,就會碰撞出漂亮的火花。

看中文小說果然神速,很快就接近尾聲了,有點捨不得讀完的感覺。人生有許多不如意,往往就是你比較倒楣,而且有些事情是一出生就注定,再怎麼 努力也幾乎是改變不了的。即使如此,還是可以用一種對得起自己的姿態生活著,發現自己的價值,做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只有你知道。這樣,有尊嚴地生活著,總比怨天尤人、一事無成有意義多了。

書封有股安靜的哲學氛圍: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5911

2008/10/07

好花不常開-雲門舞集之《花語》

早在看到海報的那一剎那,我就被林懷民為雲門舞集新編的舞花語打動,艷紅色的花瓣環繞身穿輕柔舞衣的舞者,一改老林近年來引人深思但一點都不甜美的風格,是又懷念起繽紛的青春了嗎?還是終於想到要給舞迷一點甜頭了?

於是在連續三個週末都有颱風的風狂天氣之後的久違平靜週末,我們乘著夜色來到國家戲劇院,共赴這場花語
盛宴。幕一開,歐!不是傳統的標準黑色地板,而是白色的,映著灑落一地的花瓣嬌艷欲滴。一開始的獨舞中,女舞者在漫天花瓣中飛揚、跳躍,美麗而充滿希望,配樂是快板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活潑卻不輕佻。接下來的雙人舞也非常綺麗,每對舞者又展現不同的性格,真的就像現實中的生活一樣,我們都各自有不同的相處模式,也各自有不同的幸福。舞臺很簡單,除了一地的紅花瓣之外沒什麼景,卻透過燈光營造不同的氛圍。最喜歡的一幕中,如穿過榯枝灑落的陽光,照在錯落成群的花瓣上,斑瀾的色彩下,地面似乎不那麼堅硬了,像是漂浮著,可以穿梭的感覺,讓我想到莫內的睡蓮裡那些漂亮的色彩。啊!青春~多美好的青春!果然老林寶刀未老,要給一個美麗的夢一點也不難,看得人心花怒放,忘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風暴。

漂亮,但很短暫,只有半個小時。

下半場幕起,舞台上剩下零星幾片花瓣,加了兩面大鏡子。果然,老林不讓大家沉浸在美麗的夢中,他還是要說說那些一些嚴肅的,不那麼好玩的事。所 以,繁花落盡,接下來該是飄雪的酷寒囉?不不不,雪,也可以很美,寒冬,讓我們更珍惜溫暖,而且,寒冬過去,春天就不遠了,說到底還是很好的。飄進舞台的 不是雪,而是一團一團,灰黑色的大型灰塵,慢慢地,越堆越多,真是令人不舒服啊。音樂轉為慢板,漂亮的衣服也不見了,舞者半祼著,身穿僅能蔽體、有些破碎 的白衣。他們發現了灰塵,先是驚嚇,然後要躲也躲不掉,無力且絕望,一群人掙扎著。老林啊老林,你是要給我們一場浩劫嗎?

正這麼想時,音樂又輕快了起來,看起來仍然可憐的舞者來了一段稍有活力的舞,似乎就有什麼轉機要發生了,讓人鬆一口氣。

然而狂風吹起,更多的灰塵自空中落下,幽暗的光影中,舞者換上了膚色緊身衣,這下好了,連衣服都沒得穿了。還是一對對的雙人舞,確是那麼凝重,在深淵中互 相纏繞的靈魂啊~你們曾經的絢爛已消逝,如今要如何面對這灰暗的一切?老林,你給我們的是煉嶽嗎?是現實世界中我們不願面對的千瘡百孔嗎?這時不禁想起紅樓夢裡那句
「開到荼靡花事了」。

最後鏡子裡出現的紅衣女子,或許可以解讀為黑暗中的一線光明,或是悲天憫人的救世女神。不過,我實在是不太相信在苦難中會忽然天外出現一個奇蹟把所有事情都解決,所以女神給我的撫慰也是很有限的…

看舞之前雲門就有許多關於舞作的報導,老林的理念之類的。我都沒去看,因為太期待了,不希望有太多的預設想法,直接去體會。出了劇院感觸實在蠻深的,決定先記錄最原初的心情再去讀相關的報導和評論。現在寫完了,可以去看看別人怎麼說了^^

*看了相關的報導最大的發現是,那些一團一團的
灰塵其實是髮絲啊…

2008/09/29

跟著心去旅行—林宗範個展

過著和大多數台北人一樣繁忙的上班族生活,日日穿梭在車水馬路之間,即便如此,多年來林宗範也從未停下手中的畫筆。對他而言,畫畫是夢想的實踐,單純為自己而必需做的事情,他的繪畫自然而地,也貼切地反映了都會人內在的情緒與渴望。

選擇在遠離熱鬧市區的秋刀魚藝術中心發表新作,林宗範這次要帶領大家去旅行,去看飄揚的鯉魚旗、仰望愛情海岸的繁星點點、傾聽櫻花飄落的聲音。第一眼看見那些在旅途中獨行或相伴的貓與狗,不難想像牠們其實就是人的寫照。或許生活在人口過度密集的都會叢林中,人與人之間的接觸雖然頻繁,但是為了有效率地解決問題,往往忽略了情感的因子,使得我們對於他人的感受太多太複雜,牽涉其中的利益、功能、與目的,稀釋了單純的情感交流。反而是城市人最普遍的寵物貓、狗,更能準確而直接地引領我們的情感,帶領我們遠離塵囂。牠們在林宗範的筆下如此輕靈、敏捷,無牽絆地來去,不正是我們所羨慕的自由嗎?

父親擅畫水墨山水,那些深深淺淺的墨跡林宗範從小看到大,也認真地學了幾年,然而其中悠遠而壯闊的意境,卻是隨著年紀漸長才逐漸體會。之後林宗範進入設計領域,從現實的角度思考空間的構成,練就一手簡練的圖像表達方式。或許因為從小在父親山水中的耳濡目染,也或許是長年的設計工作,即使是單純的畫面,林宗範也展現出對於線條和空間鋪陳相當成熟的掌握能力,即使不畫水墨了,他的畫作中總還保留著一股遼闊的靜謐,簡單,卻無限延伸。


林宗範特別著迷於日本和服瑰麗而細緻的圖案,色彩明艷卻不失高雅,而這也反映在此次的新作中。他透過圖案化的手法,呈現旅途中清晰明朗的心境。瑰麗的色彩構築出充滿異國情調的浪漫場景,但是刻意將亮麗的紅、藍、紫、綠輕柔化,營造出一種寧靜閒適的氛圍,讓人不知不覺也放鬆了心靈。然而,這不是看破世事無欲無求的恬淡,而是一段積極追尋幸福的旅程。在時間也似乎靜止了的場景中,我們在貓咪的陪伴下看著心形氣球緩緩飄向無邊際的天空,映照著遠方的遊樂園,一絲絲的甜膩在心中漾開那是關於愛情的描寫,對於幸福的渴望。

於是我們可以說林宗範這次的展出十足地都會性,他探討的不是都會人的生活,而是都會人對於出走的渴望,渴望暫時離開多彩多姿卻也不免被各種進度追著跑的日子,讓生活回歸簡單,簡單到有足夠的時間佇足風中,想像未來的幸福,甚至,回顧一段逝去的戀情。而旅途中的狀態,不也正隱喻著尋找真實自我的人生路途,等待在遠方的美麗景色,就像人生各式各樣的可能性,等待著我們去發掘。

原文刊載於「藝術新聞」10月號

2008/09/13

公車站牌閱讀記-The Thirteenth Tale

上班的地方離家不遠,只是公車班次少,等車很無聊

有一天帶了本小說去等車,一邊讀一邊還要不時抬起頭來看車子,幾次讀得太入迷,果然就讓公車跑掉了。這種零碎的時間,帶雜誌太危險,很可能會找不到想讀的東西。散文篇幅小,加上零碎的時間就更零碎了。嚴肅一點的書也很難在太陽底下那麼不舒服的環境裡吸引我去讀。所以,一本好看的小說最適合等公車時看。

那的確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小說,The Thirteenth Tale,雖然這樣片片段段地去讀它有點可惜,但是即使是這樣,它還是讓我非常入迷。有時候讀到一個不認識但很關鍵的字,要一直忍耐到有空閒才能查字典,我可不想在上班的路上多帶本字典啊整個上班時間,這本書就靜靜地躺在我的包包裡,忙的話就算了,跟本不會想到它,倒是隅而閒下來時會想起,那麼近,就在包包裡,可是我無意打破工作的原則, 還是只能在夜晚降臨後,到了公車站牌下再拿出來讀。如果不是搭到搖晃得很厲害的286,我通常上車會繼續趁著等紅燈的時候看。就這樣,通勤時間變成了我看 故事的時間。

The Thirteenth Tale 的過程中,我的心裡有一個大大的疑問:失去一個人,真的會是這麼大的傷痛嗎?即使你只和那個人短短相處不到一年,甚至從來沒有來得及看到那個人,跟本不知道他會是什麼個性,喜歡或不喜歡什麼。如果失去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或許會吧。我還沒有這樣的經歷,也不想要有。不過將來呢? 大約是避免不了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可以是很深很深的,因此,失去也會變成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小說包含幾個人的身世,他們各自從各自的角度知道事情的不同面向,然後一個扣一個,最後顯現了故事的完整風貌,在某方面來說,有點點像是偵探小說一樣抽絲剝繭,但是它又絕對不只是一本偵探小說。一開始不久,其中一個角色就說這是個鬼故事,我也和主人翁一樣僅僅把它當作是一個比喻,到最後,不得不同意這真的是一個鬼故事,被擺了一道還心服口服。我不禁好奇作者當初是怎麼寫出這樣一路懸疑,到最後又完整的收尾的故事,故事是一邊寫一邊發展出來的呢?還是一開始就先有完整的劇情架構?特別是在結局時,一反之前孤僻壓抑的氛圍,順理成章地來到了情緒的高點,非常的溫馨感人,還好是在書房裡而不是公車上讀完的,讀得熱淚盈眶。

事實是,我那在新竹的妹妹和在美國的老弟不約而同都買了這本書來看,真是巧。我雖然很早就注意到這本書了,由於種種因素遲疑了很久才下手,所以變成三人之中最後一個讀完的人。也算是分隔三地的我們之間的一種聯結吧,正好也是一則關於手足之情的故事。

書封很漂亮,顧慮到版權的問題,請移駕到網路書局瞧瞧。這是博客來的連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F010006781


2008/08/12

浮潛

認識V不久,他就常跟我聊起在東北角浮潛的事情。嚮往大海的我,很是羨慕。去年颱風太多,V一次也沒去成,我當然就沒跟到了。前一陣子聽他說朋友在約浮潛,我就興奮地期待著,買好了新泳衣和防水防曬油,就等著星期六的到來。

7點就出發,目的地的海灣只有兩個人,真好真好,也不覺得熱,大約是太開心了。下水第一件事就是吞了一口海水,嚇死人的鹹,V在旁邊一直笑。救生衣真是個好東西,什麼事都不必做就浮得好好的,可以輕鬆地享受海水的溫柔,不過也會讓動作變遲緩,划不太動,頗好笑。

水裡有漂亮的藍色熱帶魚,搶麵包的時候一群魚敏捷地廻游,形成一種炫麗漂亮的景像。其它還有小一點的黑白直條相間的魚,和大一點的橫條紋扁平熱帶魚。以前只能在水族箱看到,現在終於知道在大海裡,牠們真正的家裡的樣子了。

伸出戴著白手套的手掌,魚兒們會來啄,那種互動很令人愉快,心裡想著希望將來也能和海豚或鯨魚這樣玩耍,當然是要在海裡。

本 來頗擔心600度近視的問題,雖然也租得到有度數的蛙鏡,但是V說不海裡面不需要眼鏡,雖然不了解為什麼,也就相信他了。到了海裡,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心思 去擔心視力,那些藍的綠的黃的熱帶魚,那些紅的綠的黃的藍的整片的像樹枝的像檳榔的小珊瑚,真的很漂亮,不戴眼鏡,真的沒什麼問題呀。

後來我站在岩岸上,V說可以直接往下跳。這地方他來了很多次,也很清楚我沒有什麼運動神經,不確定的事情不可能讓我去冒險。我看著那深綠不見底的海水,心裡也想嘗試一下跳水的刺激,一直在提起勇氣,可是,我還是不敢跳啊,哎~

這天的浪算大,在太平洋上有輕颱的緣故,已經要花些力氣才能和水流相抗衡了,所以雖然在水中不久,也有運動到的感覺,V因為要一直把看魚看到忘神被水流飄走的我拉回來,花了更多的力氣,一上岸就找東西吃,真是辛苦他了。

也沒有帶相機,岸邊大塊大塊很難走的石頭,鹹死人的海水,穿著救生衣在水裡不怕沉下去的輕鬆,被魚啄的觸感,在岸上吹著海風涼乾身體的閒適,留在腦海裡就足夠了。

2008/06/26

春天.在巴黎—羅丹美術館(Musée Rodin)

高中時有陣子做泥塑,同時也迷上了羅丹和Henry Moore。加上老弟以非常熱情的口吻告訴我千萬不能錯過羅丹美術館,在巴黎的第三天早上,我們先搭像是可愛毛毛蟲安靜滑過道路的電車,

再轉地鐵來到安靜的第七區,滿心期待著與《沉思者》相遇。

不料出了地鐵Varenne站沒多久就看到一串很長的排隊隊伍,心裡一緊張不覺就加快了腳步。呃…這隊伍從路邊轉了個彎進入巷子裡,完蛋了,難道真的是在排隊進入羅丹美術館嗎?沒錯!就是這裡。我們二話不說先搶上去排隊,才東張西望試著弄清楚怎麼會這麼多人。原來正好遇上了卡蜜拉的特展,這位愛上已婚羅丹的才女,吸引了大批人潮,真不知道我們是幸運還是不幸啊。

隊伍移動得很慢,想來館方有控管人數,這時V少不了要念一下我的慢吞吞的,害我們要多花時間在排隊上。我也不是故意的呀,想像中大排長龍應該是發生在羅浮宮、奧塞美術館才對,怎麼這種小小的私人美術館也這麼多人要來呀?我只好努力裝出無辜的眼神,不知道有沒有用…

美術館周邊安靜的像個小鎮,路上行人車子都少,成排的房子裡也看不出是住宅還是辦公空間,排隊的人群在這裡顯得有點格格不入。我們在排隊等待的過程中,發現了路邊的自助加油站

然後又看著對街一個男子慢條斯理修剪他的盆栽,真悠閒。看他修剪完了我們還沒到門口,倒是有個金髮女子跑來我們前面向當時在場的館方人員問了一些問題,本來 以為是從前面特別跑來問的,沒想到問完,再跟其它排隊的人搭兩句話,她就不走了。呃!我們被插隊了,呃…不會用法文罵人,真討厭,只好送她兇狠不屑的眼 光。不過對於敢這樣插隊的人來說,這種眼光應該是穿不透她厚厚的臉皮吧。就是她!!插隊的人。

好不容易入場,心情一整個開心。嗯,美術館果然就像傳說中的座落在綠意盎然的雕塑花園中。

主要展館Hôtel Biron 座漂亮的老房子,水晶吊燈和鑲在牆面上的大鏡子都透露出時間流過的痕跡,部份地版踩起來咯吱咯吱響,真好奇以前住在這裡的人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

羅丹的作品就在這一間間房間裡展示,間或穿插他自己的收藏品,其中還有一座菩薩像歐~他那個時代,正是西方世界開始學著欣賞非西方文化的時候,菩薩像想來也暗示了雕塑的不同可能性吧。

羅丹的雕塑有一種「未完成」的特質,留給觀者很大的想像空間。他在雕像上留下的那些肌裡、創作的痕跡,如同印象派繪畫中明顯的筆觸,看似粗糙,卻精確地傳達神韻,看著看著,很容易就入迷了。

V最喜歡這雙手

羅丹的大型雕塑大多擺放在戶外的花園裡。

花園裡的樹木照例被修剪成乾淨俐落的幾何形狀。

從花園遠望傷兵紀念館。

我一直覺得花園是展示雕塑最棒的場所,讓雕塑在陽光中閃耀,與花草樹 木呼應,形成一個結合大自然與人文美感的環境,走入其中,好像自己也是這個優美環境裡的一部份,氣質好像也跟著提昇了,呵呵~

在這裡看到《沉思者》本尊,繞著他轉了好多圈。

《加萊義民》群像展現了人在面對死亡的不同神態,群像中的六個人分別獨立而完整地被形塑,合起來又互相呼應,形成一件複雜卻平衡的作品。

《地嶽之門》是另一件名作,據說羅丹至死都沒完成這件作品。真的是很壯觀的一座門,門上的細節部份怎麼看都看不完。

看完這三大重點之後,才算能以散步的心情好好逛逛這座漂亮的花園,享受巧遇藝術的樂趣。花園裡有座以樹牆形成的門,簡直像是童話故事裡才會出現的場景,非常夢幻。

難怪很多人都覺得羅丹美術館是巴黎市最值得拜訪的私人美術館,不但展品精采,地方也舒適漂亮,也許,我下次來巴黎還是會忍不住再來一趟,好好看著The Kiss,繞三圈,呵~

2008/06/13

睥睨的眼神之下,你看見了什麼?

這是關於一位年輕藝術家…

林家弘,Teaching Girl-RS,2007

林家弘靦腆寡言,是那種在一群人中間很容易被忽略掉的類型,看起來個性溫和,看不出他正因為堅持藝術創作,而與家人拉鋸著。談到他的創作,林家弘才一反安靜侃侃而談,那些豐富有趣的想法,那雙因熱情而閃耀的雙眼,讓人不禁也跟著雀躍起來。

其實也不是那麼無所畏懼,這個世界什麼都有,卻不是什麼都給你。往往,擁有了某種事物也代表多了一層束縛,而自由,總意味著更多的責任與不確定。獨自面對未來的孤軍奮戰,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承受的。而這其中的矛盾,在一個經過情感衝突、反覆辯證,而選擇以藝術安身立命的年輕人身上,正逐漸轉換為堅定的勇氣與內省之後豐沛的創作力。

社會對於性別角色的預期中,男性往往獲得高度的期許與支持,個性上卻也被要求顯得堅強樂觀。成長於男丁眾多的家族裡,林家弘很清楚家人對他的期望,然而對他而言,這些善意的期望在某種程度上,卻轉變為沉重的束縛。相較之下,女孩們被允許擁有較大的情緒波動,似乎更能真實地表現自我。於是,嚮往自由的林家弘選擇女性作為他自身心情的投射對象,透過畫中的女孩們,映照內心的七情六慾。而女性獨具的溫暖特質,也帶給林家弘安適感,在心靈放鬆的狀態下,更自在地探索人性的本質。

林家弘的人性探索從他的生活周遭開始,在最平凡不過的場景中,以詼諧的造型,輕挑的神態,述說深層的情緒衝突。長髮披肩的Teaching Girl 穿著細肩 帶上衣,青春正盛,卻要故作嚴肅。即便是為人師表,仍然隱藏不住年輕叛逆的因子。我們不禁要問,在她冷靜的姿態與睥睨的眼神之下,是不是隱藏了年輕心靈的忐忑不安?當她好奇地探索這花花世界,是不是也懷有一點點的戒慎恐懼呢?

林家弘,Teaching Girl-RS,2007

好奇也好、不安也好,無限的可能性不正是世界令人著迷之處? 時空推移中,我們總想在快樂中多停留一會兒,期待美好的事物能《永遠不變》。記憶中象徵著美麗女子的明星花露水 ,在清光緒34 年於上海灘問世之後,旋即讓年輕仕女們趨之若鶩。隨著時空移轉,明星花露水在 1949年來到臺灣落地生根,開始它席捲女性芳心的另一個高峰。女孩們將花露水噴灑於手帕、裙擺,舉手投足間,仿若包裝上翩然起舞的粉衣女子,風情萬種。

明星花露水不只是香水的代名詞,也是新嫁娘必備的嫁妝。曾幾何時,各式進口香水以清新的形象包裝,取代了明星花露水在化妝檯上的位置。傳統上被視為珍貴的禮物,在時髦女子眼裡可能已經是歷史中的過時名詞。對於美好事物《永遠不變》的冀望,獲得的回應卻往往是恆常的變化。於是,在贈予與接受的姿態中,在冷靜含蓄的氛圍之下,我們不只看見時間的軌跡,也被引領進入兩名女子的內心世界,察覺她們微妙的心思變化。初見永遠不變》的驚喜,在讀懂林家弘獨特的繪畫語彙的那一剎那,轉變為會心一笑。

林家弘,永遠不變,2008

林家弘從那些細微的動作與眼神流轉,洞見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甚或人與時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拉扯,感知時空推移中的微妙變化。他以新穎的圖像語彙,反映年輕心靈對社會的詼諧戲謔,呼應了我們所處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在沈靜氛圍下蘊含了深層的情緒浮動,有若古典人文精神的含蓄美感,這才是真正令我欣賞的關鍵呀~



2008/05/18

春天.在巴黎—巴黎聖母院

Église St-Germain des-Prés 教堂是我們第一個拜訪的歐洲教堂,很有紀念意義歐~不過真正撼動人心的,當然還是西堤島上的聖母院囉~

當我們搭著渡輪從塞納河上緩緩接近聖母院時,心裡超感動的。雖然之前已經拜訪過的凱旋門和艾菲爾鐵塔都是巴黎著名的地標,卻不像聖母院是我一直想親眼看看的地方(當然,還有羅浮宮…),看見聖母院,讓我更深刻地感覺到我已經真正來到巴黎了。巴黎對我來說,不只是如同明信片放大版的美麗風景。在這裡,我還想體驗一些更為深層的東西,即使只是停留短短的五天。

聖母院是一座真正的中世紀哥德式大教堂歐。這麼說是因為之前在澳洲參觀過幾間哥德式教堂,但是,澳洲大陸上的西方文明不過兩百多年,這些教堂當然都不是中世紀蓋的啊,呵~但是巴黎的聖母院就真的是中世紀蓋的歐,從12世紀蓋到14世紀完成,是真正能反映當時人們審美觀和技術的教堂。是這樣的,走在一個有幾百年歷史的建築裡,想像以前的人就是在同樣的空間裡進出,那真是奇妙的感覺呀。

過橋到了西堤島,呃…聖母院要排隊進入耶(此時我還不知道,這只是我們此行排隊的開始,後來的好多地方都要排隊…),還好隊伍前進得很快,也不用門票,正好有時間看一下西側大門密密麻麻壯觀的石雕。




教堂裡面很大…這是當然的。光是供一般信徒點蠟燭祈福的小祭壇就有好幾個,點的是像我們平常用來點精油的白色小蠟燭,還有貴一點的聖母院特別版玻璃裝蠟燭。雖然感覺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某種程度上還是讓我聯想起我們廟裡的光明燈啊…然後,捐款箱也讓我想起香油錢,雖然,在視覺上,他們是那麼得不一樣。

哥德式教堂又高又瘦,牆上還要讓出很多空間做美麗的彩繪玻璃,好讓教堂裡的信徒沐浴在七彩寶石光中,想像一下天國的樣貌。

東側的小禮拜堂也很精彩,各依照不同的使用需求擺上祭壇和佈置。禮拜堂在傳統上是供捐獻者或家族使用,有些空間已經開放了,像是其中一個就放置了聖母院的模型供人參觀。其它的小禮拜堂看起來還在使用,也看到埋骨的研雕棺,不知現在是不是還有人葬著呢。

這天是星期一,主祭壇正進行著某項儀式。我們靜靜地在旁邊看著穿著袍子的神父結束這場儀式,替幾位信徒賜福,然後,就經過我們身邊離開了。哇~~該不會是巴黎主教吧,不知道在座每天都有很多觀光客的教堂裡講道主持彌撒是什麼感覺說。

出教堂之後被門口柱子上的石雕吸引住,柱子下半部雕了小型尖拱做裝飾,光是支撐拱門的小柱子,每一個柱頭的樣式都不一樣。真的是很用心建造的座教堂啊。



出了聖母院,當然要在這塞納河中的西堤島上散散步。這是個可愛的小島,有許多漂亮的老房子,還有花市歐~走在彎彎曲曲的巷弄中,我不禁好奇,住在這島上的人們,應該很幸福吧。和聖母院相反的另一頭有聖徒禮拜堂,據說有最美的彩繪玻璃窗,是法國皇室的禮拜堂。可惜排隊的人太多,我們就沒進去囉。


這輛車讓V多看了好幾眼,本來都經過了,還是忍不住跑回去拍照,呵~真的是一輛漂亮的車呢,連我都覺得很可愛。


也是在這座島上,看到此行最童話的房子。兩層的樓房外開滿了一串串紫藤,一旁的小窗檯開著小紅花,紫藤樹下擺了小圓桌和兩張椅子。我想,和心愛的人坐在這桌邊聊天喝茶吃蛋糕,看著路上來往的巴黎男女,應該很夢幻吧。

2008/05/15

喚醒記憶的氣味

工作的關係,學做店裡各式各樣的飲料,也喝了各式各樣的飲料。

咖啡喝最多,不過cappuccino的奶泡打得不夠好,還得再多喝幾杯才行哪~

還有拿鐵、冰咖啡、榛果奶茶、香草奶茶、新鮮有機檸檬汁、不同口味的冰沙、橙橘茉綠、柑菊茶、熱帶綠茶…。花園裡種的肥美薄荷葉也讓我拿來沖薄荷茶,嗯~提神醒腦,清香無咖啡因,最適合我了
,配顆黑巧克力會更棒。不過自家花園裡種的草不便拿來給客人喝,這道飲品可以說是店員專享的囉~

那天翻到一種美國進口的「蘭花烏龍」,立體茶包大葉包裝,高級得很,喝下第一口卻不禁皺起眉頭。說不上來的奇怪味道,感覺上是破壞了烏龍的香氣呢,啊…奇怪的美國人…難怪店裡menu上沒有這一項,大概老闆也覺得怪吧。

然後決定泡杯真正的烏龍茶喝,其實很簡單,用的不過就是天仁的茶包。喝下第一口熱熱的烏龍茶時,那茶香竟然勾起了參加Peggy茶會的記憶。潺潺流水聲裡,伴著清麗的瓶花,
Peggy身穿寬大優雅的袍子,優雅地斟上一杯清透的茶湯,哎哎~那真是平靜而愉悅的享受啊~

或許,我應該再試試其它飲品,看看記憶將會帶我到什麼時空…



2008/05/10

春天.在巴黎—St-Germain des-Prés

很喜歡St-Germain des-Prés區那種隱藏在平穩步調下的活動力。St-Germain des-Prés在塞納河左岸,包括索爾邦大學在內的幾所大學都在這附近,以前大學生都要唸拉丁文,因此又被稱為拉丁區。可以想像,當時一般市井小民對滿口拉丁文唸唸有詞的大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們從塞納河乘渡船來到St-Germain des-Prés上岸,走著走著來到一個不大卻花葉繽紛的小花園,花圃中間有尊很面熟的立像,讓我想起Houdon一座慈祥的老公公雕像果然,基座上寫了是伏爾泰。真是太妙了!這位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家長得真有特色啊…



在小巷弄裡轉來轉去的時候,才發現這裡一間一間的全是藝廊。看得出來各有主題,繪畫、雕塑、相片文件、還有不少非洲藝術。這一區還有古書店、出版社,充滿了濃濃的文藝氣息,當。我想像這裡有高價藝術品,也有低價位的,感覺上這裡的人不必非常有錢,一般人也有興趣和能力帶件藝術品回家欣賞,無論從不必花大錢就能在生活中享受藝術的買家立場,或是從市場廣大的藝廊經營者角度來說,都是很令人羨慕的環境呢~









也是在這裡發現了一家傳統小店。原本是被這間店櫥窗裡顏色淡雅,印刷精緻的紙盒吸引,看到旁邊macaron疊成的小塔才知道原來是一家糕點鋪啊,難道說,我嚮往已久的法式甜點就這家店裡!我站在櫥窗前猶豫地看了一下V,他說:想進去就去呀~也不管話說不說得通,鼓起勇氣就推門衝進去了。店裡暗暗的,木色裝潢,很有點歷史悠久的味道。櫃子上擺滿一排一排的糕點,還貼心地標上價格,櫃子後面站著穿著整齊的男店員。現在想起來,當時我還蠻緊張的,緊張地用破破的法文加上比手劃腳,買了在臺灣掀起法式甜點熱所以我還算熟悉的macaron,在各種顏色小圓餅中指定大舅媽推薦的玫瑰口味,和第二個我看得懂字的咖啡口味,然後也不敢多逗留走出了店門。

心裡還是蠻興奮的,在臺灣忍著沒有去買來吃,想說把錢省下來到法國吃吃看道地的口味(一個1.5歐元,果然很高貴…),雖然是散步途中經過的小店(後來才知道其實人家小有名氣),只買了兩個小小的macaron,提在手中還是很令人興奮呀~


走到Église St-Germain des-Prés 教堂時,我還是忍不住把macaron拿出來吃。咬了一口,果然鬆軟微微黏牙,特別是玫瑰口味香氣四溢,香到好像是倒了整瓶香水進去,小小的一口就齒頰留香。V的反應是:哇~甜死人!呵呵~好吧,macaron一個那麼小是有原因的。

據說Église St-Germain des-Prés 教堂是巴黎最古老的教堂,旁邊有讓人和鴿子休憩的小花園,對街就是著名的雙叟咖啡和花神咖啡。教堂有羅馬式建築的厚實感,和美麗的彩繪玻璃窗。就像一般羅馬式教堂,窗戶不多,內部頗為幽暗,相片很難拍,不過這種微光中搖曳著點點燭光的神秘氣氛中,特別適合和上帝講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