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地方離家不遠,只是公車班次少,等車很無聊…
有一天帶了本小說去等車,一邊讀一邊還要不時抬起頭來看車子,幾次讀得太入迷,果然就讓公車跑掉了。這種零碎的時間,帶雜誌太危險,很可能會找不到想讀的東西。散文篇幅小,加上零碎的時間就更零碎了。嚴肅一點的書也很難在太陽底下那麼不舒服的環境裡吸引我去讀。所以,一本好看的小說最適合等公車時看。
那的確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小說,The Thirteenth Tale,雖然這樣片片段段地去讀它有點可惜,但是即使是這樣,它還是讓我非常入迷。有時候讀到一個不認識但很關鍵的字,要一直忍耐到有空閒才能查字典,我可不想在上班的路上多帶本字典啊…整個上班時間,這本書就靜靜地躺在我的包包裡,忙的話就算了,跟本不會想到它,倒是隅而閒下來時會想起,那麼近,就在包包裡,可是我無意打破工作的原則, 還是只能在夜晚降臨後,到了公車站牌下再拿出來讀。如果不是搭到搖晃得很厲害的286,我通常上車會繼續趁著等紅燈的時候看。就這樣,通勤時間變成了我看 故事的時間。
讀The Thirteenth Tale 的過程中,我的心裡有一個大大的疑問:失去一個人,真的會是這麼大的傷痛嗎?即使你只和那個人短短相處不到一年,甚至從來沒有來得及看到那個人,跟本不知道他會是什麼個性,喜歡或不喜歡什麼。如果失去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人,或許會吧。我還沒有這樣的經歷,也不想要有。不過將來呢? 大約是避免不了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可以是很深很深的,因此,失去也會變成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小說包含幾個人的身世,他們各自從各自的角度知道事情的不同面向,然後一個扣一個,最後顯現了故事的完整風貌,在某方面來說,有點點像是偵探小說一樣抽絲剝繭,但是它又絕對不只是一本偵探小說。一開始不久,其中一個角色就說這是個鬼故事,我也和主人翁一樣僅僅把它當作是一個比喻,到最後,不得不同意這真的是一個鬼故事,被擺了一道還心服口服。我不禁好奇作者當初是怎麼寫出這樣一路懸疑,到最後又完整的收尾的故事,故事是一邊寫一邊發展出來的呢?還是一開始就先有完整的劇情架構?特別是在結局時,一反之前孤僻壓抑的氛圍,順理成章地來到了情緒的高點,非常的溫馨感人,還好是在書房裡而不是公車上讀完的,讀得熱淚盈眶。
事實是,我那在新竹的妹妹和在美國的老弟不約而同都買了這本書來看,真是巧。我雖然很早就注意到這本書了,由於種種因素遲疑了很久才下手,所以變成三人之中最後一個讀完的人。也算是分隔三地的我們之間的一種聯結吧,正好也是一則關於手足之情的故事。
書封很漂亮,顧慮到版權的問題,請移駕到網路書局瞧瞧。這是博客來的連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F010006781